“黑科技”层出不穷创新活力涌现

来源:中国经济网   阅读量:8210   

带上VR眼镜,坐上“祝融号火星车”,一场火星探测之旅即将开启……5月30日,在2023中国科幻大会新技术与新产品展览现场,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超导磁悬浮、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数字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已经成为科幻作品走向大众的“幕后推手”。

专家表示,内容与技术形成了良性循环。一方面,优质内容为技术提供落地场景;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手段,不断挖掘科幻作品的内容价值,拓宽我国科幻产业的发展前景。

揭秘科幻幕后“黑科技”

在展会现场,一辆偌大的高速飞车赫然出现在观众视野,吸引“旅客们”上车体验。“这里展示的是超导磁悬浮列车仿真模型,超导磁悬浮列车目标时速达到1000公里,是近地飞行的下一代交通工具。真实的列车已经在2022年和2023年先后完成两次航行试验。”航天科工三院磁电总体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辆列车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高的时速,是因为将电磁发射这一航天技术应用到了地面。一方面,利用超导磁悬浮技术减少摩擦;另一方面,使用低真空管道,避免空气阻力和噪音传递。

在未来的高速飞车中,视、听、触等多种感官体验也在升级。优奈柯恩公司自主研发的23点自然手势交互系统结合AR眼镜硬件,可以在虚拟空间发挥双手的能力,比如演奏虚拟钢琴;由北京智谱华章和凌云光共同开发的手语数字人将为听觉障碍的旅人提供指引。

除了视觉体验,棉捷科技开发的智能座椅能够根据乘客体态自动调节靠背。“这些看上去平平无奇的尼龙纤维,实际上是传感器,利用纤维传感技术织成的面料能够感应外部压力,适合应用在智能座舱领域。”棉捷科技总经理助理陈安笑告诉记者。

“这是基于数字孪生的火星探测沉浸式体验系统,体验者可以寻找火星上的水源。”北京工业大学一名参展学生告诉记者,该体验系统由北京工业大学和奥美东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研制,运用软件模拟火星的地标地貌、天气环境等情况,并搭建了具有八个自由度的硬件平台,通过相应算法实现软硬件互联互通。

值得一提的是,科幻大片制作环节在元宇宙平台、虚拟人等技术支持下,不断降本增效。天图万境COO郭彤彦告诉记者:“虚拟人和环境特效都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呈现,相较于传统制作方式,可节约40%的时间和40%-50%的费用成本。不仅如此,这种生产模式还可以将优秀影片转化为3D动画、游戏和数字藏品,放大内容价值。”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科幻大会是近年来中国科幻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三体》《流浪地球》等一批优秀国产科幻作品搬上银幕后反响热烈,离不开不断提升的技术创新力。

郭彤彦表示,目前国内已有一批企业通过不断的研发投入,技术水平已达到世界领先,能够为科幻片的拍摄和后期制作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记者注意到,举办此次展览的北京市科技创新促进中心已经集聚66家具有较高科技属性的企业,其中多数为创业型公司。北京市科技创新促进中心文化科技与科普部部长孙月琴告诉记者,这类企业需要资金支持,同时需要降低研发成本。北京市科技创新促进中心为这些企业搭建了一站式算力平台、云渲染平台、版权维护平台等,帮助这些企业降低研发成本。“天图万境将元宇宙内容生产方式打造成科幻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影视等内容创作行业以及政府部门、高校共同使用。”郭彤彦称。

孙月琴表示,创作是科幻产业的首要驱动力。随着越来越多的优秀科幻原创内容涌现,人工智能、图形渲染等创新技术有了更多应用和落地场景。目前,国内支撑科幻内容制作的基础技术较为成熟,能够为科幻内容带来更佳的表现形式,同时推动科幻产业向文旅、教育、游戏等领域延伸,科幻产业前景广阔。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