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球不毁灭于氦闪,那它将毁灭于什么

来源:IT之家   阅读量:8020   

科幻小说《流浪地球》设定太阳会在几百年后发生氦闪,因此人类带着地球流浪。电影《流浪地球 2》将太阳发生氦闪的时间“提前”到 2078 年。在现实中,氦闪会在几百年后发生吗?如果不会,地球会一直安全吗?如果地球不再安全,人类有什么办法应对?

王善钦

在科幻小说《流浪地球》中,太阳会在几百年后发生氦闪毁灭地球,为了生存,人类用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流浪。电影《流浪地球 2》直接将太阳发生氦闪的时间“提前”到 2078 年。太阳真的会在几百年后发生氦闪吗?如果不会,那以后会发生吗?如果短期内氦闪不会发生,我们还会遇到其他考验吗?

太阳的能源来自其核心的氢的聚变。氢聚变为氦,释放出的伽玛射线向外传播,将经过的物质加热,使太阳发出光芒与热量。太阳内部氢聚变的点火温度约为 1500 万度。

很多人对氦闪的误解是:太阳内部的氢在聚变为氦的过程中发生氦闪。但实际上,氦闪是:太阳内部的氦在聚变为碳的过程中发生氦闪,而氦聚变需要的温度大约是 1 亿度。

现在的太阳核心还处于氢聚变过程,必须等到核心氢聚变过程结束,才会启动核心的氦聚变。然后才有氦闪。

根据计算,太阳核心氢聚变会持续大约 100 亿年,而太阳才聚变了 46 亿年。因此,在此后至少 50 多亿年之后,核心氢聚变才会结束,氦聚变才有可能启动,氦闪才有可能发生。

所以,要想等到太阳氦闪,等 50 多年不够,等几百年也不够,而是至少要等 50 多亿年。

即使等 50 多亿年,也不会立即等到氦聚变和氦闪。因为从核心氢聚变结束到核心氦聚变启动,中间还要经历大约 10 亿年的间隔期。

在这 10 亿年中,太阳自身的引力压缩已聚变为氦的核心。核心的收缩导致引力势能的一部分转化为热,致使核心越来越烫,在某个时刻让核心之外的氢发生聚变,产生的能量加热了外部物质,导致外层膨胀。

这个过程不断进行,核心越缩越小、质量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高。与此相反,太阳核心之外的物质层越胀越大、越来越冷。太阳因此先成为橙色的亚巨星,亮度为太阳几十倍;然后逐步成为红色的红巨星,亮度达到太阳几百倍。

被高度压缩的氦核心也开始产生明显变化:由于核心内部的电子被压缩到太接近,产生了强烈的排斥力。这种斥力不是同种电荷的电荷斥力,而是量子力学效应引起的。 这种斥力被称为“简并压”。这个阶段的氦核,就成为简并氦核。

当氦核的质量达到太阳质量的 0.45 倍、氦核中心的温度达到大约 1 亿度时,氦核心启动聚变反应,其综合效果是:三个氦聚变为一个碳。在太阳的氦聚变启动前,它已处于简并状态,这导致氦聚变立即失控。

导致失控聚变的原因是:简并氦核的压强以简并压为主,而简并压对温度很不敏感。氦聚变导致氦核温度快速升高,但氦核的总压强只轻微增加,因此不会通过膨胀来有效降温;升高的温度导致氦聚变速度升高,从而又导致温度继续升高……

这样就形成一个正循环,就像你因为学习努力被老师表扬,因此更加努力,因此得到老师更多表扬,于是疯狂努力……

这样的循环导致氦聚变的功率急剧增加到正常状态的千亿倍以上,在几分钟内就把氦核心的 6%—— 整个太阳质量的 2.7%—— 烧成碳。这几秒到几分钟的挥霍,就是氦闪。

因此,太阳至少得经过 60 多亿年,才有可能发生氦闪。所以,对于太阳会在未来几十到几百年发生氦闪的假定,太阳会直接否认三连: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啊。

太阳发生氦闪后,人类也无法观测到剧烈的闪光。因为氦闪释放出的能量导致氦核膨胀,膨胀过程消耗了这些能量,没有剩余能量传递到太阳表面。另一方面,氦核膨胀后从简并物质变为普通物质,此后太阳内的氦聚变平稳进行。

因此,太阳的氦闪自身是人畜无害的 —— 假设太阳在成为红巨星时,太地球上还有人与畜。所以也根本不存在氦闪立即毁灭人类的可能性。人类也尚未观测到其他恒星核心发生氦闪导致的短期变化。

不过,氦闪还是会引起长期变化效应。氦核心的迅速膨胀会导致温度降低,进而导致壳层氢的温度与压强也降低,导致红巨星整体收缩。经过一万年左右,红巨星的半径收缩到原来半径的 2%,亮度降低到原来的 2%, 表面温度也会升高一部分,颜色变为橙黄色。太阳再次成为橙色的亚巨星。

换句话说,氦闪不仅不会使恒星整体膨胀、变亮,反而会导致恒星整体收缩、变暗。

真正的太阳危机

既然太阳的氦闪得等至少 60 亿年,那人类就因此高枕无忧了吗?

并非如此。这是因为,除了早期几亿年,太阳的亮度在过去几十亿年的时间内一直在缓慢升高。在太阳刚诞生时,它的亮度大约是现在的 85%,然后在此后的几亿年下降到现在的 75%,接着在此后至今的约 40 亿年,太阳的亮度一直升高到现在的值。今后,太阳的亮度会继续上升。在太阳的年龄为大约 100 多亿年时,它的亮度将是现在的 2 倍,如下图实线所示。

越来越亮的太阳导致地球也越来越热。在彗星等天体为早期的地球带来大量的水之后,地球上一度有约 90% 的面积被水覆盖。随着太阳亮度不断升高,这一比例降低到现在的约 70%。

这是一种漫长的全球变暖效应,但不是因为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而是太阳的亮度变化导致的。

随着未来的太阳进一步变亮,地球也将进一步变暖。粗略估计,十几或二十几亿年后,地球上的所有地面水都会被蒸发为云,且不再下雨,天空全是云。

太阳在膨胀为红巨星的过程中,更会因为其巨大的亮度直接烤焦地球。氦闪之后,太阳从红巨星收缩为亚巨星,短暂停留后,将重新膨胀为红巨星甚至红超巨星,并吞没火星与木星。

此后,太阳将产生几次喷发过程,喷发出的物质成为行星状星云,留下来的核心释放出的光以 X 射线与紫外线为主。再经过一段时间,核心冷却,成为碳氧白矮星。这个阶段的太阳在可见光波段上又太暗了,整个太阳系也将黯淡无光。

人类何去何从?

在太阳膨胀为红巨星之前,地球就已有了生存危险,因为太阳亮度上升会导致的地球温度升高,从而使地球也越来越不宜居。

不过,这个变化过程至少要几亿年才会变得比较显著,因此人类可以在这几亿年想出各种办法。“我们负责想象,有人负责实现。”

首先,人类可以移居火星。现在的火星还比较冷。但在太阳越来越亮之后,火星也会因此升温。虽然火星大气稀薄,但那时候的人类应该有能力在火星制造出足够的氧。

其次,建设若干太空城,并让它们在适当的轨道绕太阳公转。

第三,找到围绕其他恒星的宜居行星,分批迁移。

以上的一些方案并不能一劳永逸。因为,在太阳膨胀为红巨星之后,地球会被烤焦,火星也将太热。因此在此之前人类要么让太空城移到更远的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转,要么移居其他星球。

在太阳成为白矮星之后,人类可能就只能移居其他星球了。

不过,太阳膨胀为红巨星并最终成为白矮星,还需要至少 60 亿年,那时候的人类应该有能力移居其他星球或想出其他更好的方案。

庄子曾经在《逍遥游》里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人类短暂的一生显然远远短于宇宙中的各种天体的年龄;在它们面前,我们的一生的长短与朝菌和蟪蛄(一种蝉)的寿命并无差异。然而,人类从开始有文字到现在也不过几千年时间,却已大致破解宇宙与恒星演化的奥秘。我们自然应当对我们的后代的智慧与生存技能更有信心。

注释

  • 根据量子力学中的“泡利不相容原理”,同种费米子在过度接近时都会产生这种量子力学效应,从而互相排斥。而电子、质子、中子都是费米子。例如,白矮星就是一种依靠电子简并压支撑的致密星。

  • 核心氦闪虽然无法被观测到,但发生在氦壳层的“壳层氦闪”已经被观测到,壳层氦闪会导致恒星亮度在几天内增加 100-1000 倍,然后再快速下降。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